传染病学专家韦嘉:他是云南抗击病毒的引领人,面对病毒,30多年逆风而行!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    时间:2023-08-30 21:03:39

(视频↑)

韦 嘉

他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国家级专家;


(资料图)

在应对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新冠肺炎疫情中,担任云南省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他200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曾就职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2008年受法国国家医学与健康研究所(ISERM)邀请,任巴黎Bichat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员;

2001年-2004年任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科主任(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

2004年11月-2011年5月任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2011年5月至今,任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2020年11月兼任云南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2003年获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2014年获中国医师协会第九届“中国医师奖”;

2016年获中国医院协会“全国优秀院长”;

2018年获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人社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0年获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新冠肺炎“抗疫突出贡献专家”奖。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了救治“不明原因肺炎”的紧急通知,彼时尚未确定为新冠肺炎,人们还不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即将打破世界的安宁……

与此同时,在云南,云南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韦嘉忙得不可开交,针对医院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针对不明原因肺炎的防治工作,他做了安排。“不管武汉情况怎样,是否是新传染病出现,在冬春季这个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一定要做好对呼吸系统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甄别。”韦嘉说。

韦嘉(右三)率专家组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和医护人员讨论新冠病人救治工作

正是由于韦嘉的这种职业敏感,让云南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前就开展了起来。

2020年1月21日,从云南发现第一例新冠病例以后,韦嘉作为云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带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查房、远程会诊、与云南援鄂医疗队远程会诊讨论、按周提交对全省救治情况和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以及总结经验……可以说,云南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离不开韦嘉及专家组的引领与付出。

1

在潜移默化中走上学医之路

其实,做医生不是韦嘉最初的理想。作为60后的一代人,1978年全国高考已恢复,初三毕业的韦嘉没有去当知青,而是上了高中,那时,造飞机、造军舰,上航空学院或船舶工程学院成了他最想做的事情。

1980年,韦嘉考大学,亲戚、长辈鼓励他去学医。现在回想起来,韦嘉说,他的母亲算是影响他走上学医之路的人。

韦嘉的母亲上世纪60年代初从卫校毕业,长期在基层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所以,韦嘉从小对医生这个职业有着非常深的感受。他回忆,母亲救治过的病人康复以后都非常感谢她,那时,韦嘉觉得母亲非常伟大。韦嘉说,虽然小时候没有想过要做像母亲那样的人,但学医的种子已经在潜移默化中种下了。

长辈赠送的笔记本及赠言

被医学院录取时,韦嘉收到一件很有意义的礼物。一位做医生的长辈,送了一本塑料皮的笔记本给韦嘉,笔记本内页写了一行赠言——“学医之道不为己,学而应为民除疾”。韦嘉说,在之后比较长的时间里,那句赠言如润物细无声般,一直默默影响着他。

在医学院上大三时,一个决定韦嘉人生之路的转折点出现了,他和同学一起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一个研究儿童腹泻的项目。他们到乡村去为患者诊治,让他切身感受到为患者解除痛苦所收获的成就感。自那之后,他下定了决心,未来要朝着学医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韦嘉(中)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时和同学合影

2

云南,我们来守护

面对全国疫情,云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派出云南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面对云南疫情,韦嘉说,“我们的家,更需要我们医生去好好守护”。

2020年1月21日,韦嘉带领专家组确诊了云南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考虑到云南地域广、定点医院分散以及救治工作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云南制定了集中和分散的工作方法。

集中即每日早上定点医院查完房后,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向省医疗救治专家组汇报情况,尤其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情况,并及时调整诊疗措施。每晚8点对全省工作举行调度会,了解当天病情变化。分散即对重点病人,专家小组成员亲临现场指导治疗。

两个月间,周而复始,从未中断,集中和分散的工作方法,双管齐下,有效推进了抗疫进程。

另外,韦嘉每周还要对全省救治情况和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及时总结和调整救治经验,提交到省卫健委,为全省乃至全国诊疗方案提供反馈,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2022年2月4日,韦嘉(右)在西双版纳新冠隔离病房查房,救治危重患者

有报道曾说,“韦嘉救治了云南第一个新冠肺炎病人”,提及此事,韦嘉谦虚地说:“不能说是我救治的,我们专家组以及全体医务人员从第一个新冠病人到第一次抗疫清零,都是大家一直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在省委省政府应对新冠疫情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全省医务工作者所做的工作。”

3

学医之道不为己,学而应为民除疾

作为一个传染病学的临床医生,韦嘉从事医教研工作30多年。一方面,他在临床中对患者诊断治疗,对一些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需要解决的诊断问题、治疗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他承担着教学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传染病专业人员。

韦嘉(右2)在法国国家医学与健康研究所巴黎Bichat医院临床研究中心担任外籍研究员时和法国同事讨论工作

除了日常工作外,韦嘉还把工作重心聚焦在了病毒性肝炎上。

在慢性乙型肝炎研究方面,韦嘉主要针对乙肝病毒的进化突变、免疫应答、治疗方面等进行研究,他及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传染病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过探索,并把这些研究和探索成果用于临床,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方面,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支持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中,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云贵地区基地医院,承担了相应任务,该工程启动以来,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人数和治愈率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韦嘉(右)在昆医附一院工作时,指导下级医师诊疗工作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韦嘉及团队承担了多项研究。

首先,依托省科技厅支持的重大科研项目《病原体变异和宿主免疫应答在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展开一系列研究,如针对第三针新冠疫苗是否接种?何时接种,效果如何等问题,韦嘉及团队依据研究结果,向国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获得了采纳,为国家科学抗击新冠疫情决策做出了贡献;另外,他及团队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新方法的研发,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动力学等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并发表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论文。

多年来,韦嘉及团队承担“十三五”国家病毒性肝炎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担任国家“十二五、十三五”五年制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传染病学》(7、8、9版),国家MBBS来华留学生医学类专业全英语及双语教学英文版教材《Infectious Diseases》编委。第9版《传染病学》获国家教材委员会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探索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韦嘉从事医教研工作30多年,科研成果众多、获奖无数,他积极专注在传染病未知领域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中,坚定面对并逆风而行……

韦嘉:

针对疾病本身,我们最大限度去了解它,经过我们的科学研究,得到科学精准的对策和策略,进而控制这个疾病,这才是我们研究的初衷和目的。成果与称赞只是附带的,最主要是通过我们的科学研究,能为疾病的防控诊疗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决策,对于医生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未来,还有很多未知的挑战等待我们迎接面对,这是必然的。但是,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我们对任何一种疾病,要有足够的信心,努力去认识它,上下齐心合力,按照规律去防它、控它、治它,最终去战胜它。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南科技出版社

联合出品的

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致敬科学家!

【往期回顾】

植物学家李恒:择一事,终一生

“天麻之父”周铉:改写天麻只能野生,不能人工种植的历史

中科院院士、植物化学家孙汉董:八小时出不了科学家

灵长类专家叶智彰:92岁的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最早的创建者之一

拍到第一张滇金丝猴野外照片,他让全世界看到了“雪山精灵”的可爱模样......

古生物学家侯先光:揭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真谛

中国民族植物学奠基人裴盛基:这一生,我都奉献给植物了

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用画笔讴歌自然,让世界看到中国植物之美

昆虫学家熊江:情系昆虫,白手起家做科研

植物学家许再富:从事热带雨林科研事业一甲子的中科院“终身研究员”

鸟类专家王紫江:为考察红嘴鸥,他差点葬身滇池

认知神经科学探索者蔡景霞:实现昆明动物所神经生物学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

“极小种群”保护带头人孙卫邦:搭建“植物ICU”,让“命悬一线”的它们“绝地重生”!

世界遗产专家梁永宁:见证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大国!

鱼类学家杨君兴:40年坚守,让抗浪鱼、滇池金线鲃等珍稀鱼类从濒危到“复活”……

出品人:和亚宁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卢 钢 温 翔 高 亢 李 非

制片人:胡 滨 武志敏 陈 燕

策 划:盛雪梅 胡凤丽

总编导、执行制片人:盛雪梅

编 导:陈 婕

摄 像:冯 语 段 芃 邱黾勉

剪 辑:王江平 赖沁薇 闫子凤

制 片:邱黾勉

微信撰稿:陈 婕

宣 推:杨晓薇 李响文

支持单位: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科技出版社

关键词: